公开接吻的历史社会学:印度孟买的经验
荐读:Annavarapu, Sneha. 2018. ‘“Where Do All the Lovers Go?” –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Public Kissing in Mumbai, India (1950–2005)’.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31, no. 4 : 405–19.
Harris, Gardiner. ‘In India, Kisses Are on Rise, Even in Public’. The New York Times, 19 October 2018,
在2015年,孟买警言宣布,不再使用当地的《反猥亵法》在公共场所拘捕亲密情侣。那么,回顾来看,这几十年来,这个城市在“公开接吻”方面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呢?
即使在印度法律里,在公共场合接吻并非一定是会受到惩罚的罪行,但接受受却是很低。由乔治梅森大学社会学教授James Witte带领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印度一组志愿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他们每周至少吻过几次,但当被问及在公共场合亲吻、拥抱或爱抚时,41.1%的参与者选择 “hardly ever or not at all.”
Annavarapu于2018年在《历史社会学期刊》上发表的一文,通过分析《印度时报》Times of India (TOI) 的历年档案,呈现了孟买这个城市的“公开接吻史”。毕竟,孟买一方面被认为是印度最具国际化和“性解放城市”; 另一方面也是宗教原教旨主义政治的摇篮,它们往往具有文化保守性。这涉及到公共与私人如何划界的问题。因为接吻往往被认为是私人亲密行为,因而涉及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由于中产阶级尚未兴起,因而在城市里也缺乏适合接受的公共空间,由此,《印度日报》里会说到,“There is no corner of an open ground in Bombay【孟买没有一个空旷的角落】 where young boys and girls don't go holding hands. No dearth of motorcars on the side‐roads and by the seaside where gentlemen and ladies sit or lie in sweaty embraces, even if a trifle sheepishly”.
同时,此时的法律仍是将公共接吻与淫秽联系起来。但是淫秽的法律界定又是涉及到对第三者。关键是如何确定在公共场合亲吻是否是一种淫秽到“惹恼别人”的法律行为?例如,1956年的一起案件中,一对夫妇因在一座废弃的桥下接吻而被捕。但因此地过于冷清,所以没有证据证明这一行为导致了对他人产生“烦恼”。
《安妮霍尔》
是,这对常人没烦恼,却对情侣烦恼,因为越是冷落角落,越是危险。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有一些新闻指出有地方帮派专门威胁敲诈这些想在户外空间接吻亲热的小情侣。However, in all of these articles and discussions what is important to note is the kinds of spaces that are conjured up in discussing couples and intimacy in public. “Deserted bridge”, “haunted house”, “open grounds”, “secluded corners”, “secluded seashores” etc. were some of the phrases us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context in which couples sought privacy in public.
自1980年代至2000年代,孟买的政治环境发生变化,家长作风兴起,反而让能够接吻的公共空间进一步紧缩。由于孟买的城市发展,高密度的人口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个匿名但却不隐私的空间。是在合租的小屋里被观察着接吻,还是在匿名的大街上接吻呢?正如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位记者所说:
“Ah to be in love! The world should suddenly be a better place. But in this teeming, cramped Bombay city of about 10 million people, lovers just have to make do with whatever little intimacy and privacy they can find on its streets.”
二十年前用于偷情接吻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法吸引太多小情侣的参与,因为它们太危险了。反倒是,住宅区(当然会有人来人往)周围的公共空间(如公园)成为小情侣的的”安全”空间。这导致“公开接吻史”上的悖论:小情侣们是想要隐私还是安全?如果人们在观看,夫妻会觉得有必要规训他们的吻,但作为交换,他们会更安全。
(《曼哈顿》)
公开接吻议题,不仅是从社会力量的角度,由地下社会(帮派、无家可归者)或住宅区(邻居、同事)与情侣所共享的公共空间,也涉及到国家政治力量的渗透。
1995年至1999年期间,孟买政府权力移交给右翼保守党并任命Pramod Navalkar为文化局长,导致该市反猥亵活动和讨论激增。先是在电影,书籍,电视,广告等方面有几项关于猥亵的禁令,又启动了几项遏制“淫秽”的项目。这些项目包括:
—— 一些公共汽车站被拆除以减少夜间夫妻的使用; 在某些公众场合,双座椅被单座椅取代;,加强便衣警察驻守海滩、音乐会,以监视情侣和青少年的行为,防止他们拥抱和亲吻,某公园在夜间的特定时间要关闭。
——正如1997年当地的一个大型公园用单座椅替换了长椅,以防止夫妻在公共场合沉迷于所谓“美国行为”,还在周边设置了“No Kissing”的牌子和部署了警察。
显然,这种亲密关系的家长作风的政治化,导致了年轻人的反感。在1998年的一场音乐会,主持人大胆公开接吻以示抵抗,并向当局提交了一份kiss report,抗议有关禁令。在《印度日报》上,关于公开接吻问题也产生了辩论:捍卫公开接吻一方指出,
Public display of intimacy was not the behavior of elite, westernized, spoilt youth seemed but that it is was a more vital problem of the lack of space in the city that forced even middle‐class and married people to seek privacy in public.
(《好莱坞结局》)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第292期)
【华威大学社会学博论】极端金属乐的次文化发明:展演性感觉社群的建构
台湾社会学理论资讯06| 2019東海大學第六屆藝術社會學研討會:日常生活美學